
漂流木來自臺灣的山林,象徵著山林的受傷,常於地震和風災後沿著河流入海,隨著海浪漂流,並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海洋廢棄物交織,再堆積在臺灣沿海。然而漂流木也是人們的重要資源,古時候的人們利用漂流木燒柴升火、建造居所、製作工具,而現代的我用漂流木作美麗的作品。
「臺灣的根是什麼?」、「什麼才能代表臺灣?」是很常被問起的問題,而我認為,什麼都是,也什麼都不是,就是臺灣最美的樣子。臺灣人面對災害、人禍的韌性;與面對不同文化、族群的包容性,都是我們最珍貴的寶藏,而這點也與漂流木本身的材質語彙接近。
此作品將以剖面的方式處理木材,並將海廢重新再利用,以顏色作分類、切碎再注入到經過環境淬鍊、雕鑿的漂流木孔洞中,製作成一塊塊花樣獨具的新面材。這樣的呈現形式,一方面是有別於傳統上傾向保留漂流木外型的創作方式,試圖用不同的角度切入,來呈現材質背後所延伸的,對於臺灣主體性的思考;而另一方面也是廢棄物的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