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藝術不僅是藉由作品本身傳遞概念,在當代雕塑中,更多的是利用將物理空間融入創作思考,使其作為承載情感、理念和文化現象等內容的作品場域。因此展呈形式更是一門美學轉化的課題:除了單一作品的自我指涉所造就出的場域,作品與作品間的關聯、作品與展覽空間及觀眾之間的對話連結氛圍已成為一種被共同營造建構的整體。此「場域」在今天更是構成藝術表達與意義連結的重要元素。本展以朱銘於2012年所完成的〈人間系列—市民〉作為主軸,並以朱銘對於此組作品的構想—滿布空間的裝置精神—來呈現簇擁的市井意象。
〈人間系列—市民〉為朱銘2012年完成的群像作品,共89個雕塑物件,刻劃了128個人物,是對於社會文明發展進程中的一種回應。人物姿態的表徵充滿了對都會生活深刻的觀察體驗與描述。在這批為數眾多的群組雕像作品中,以鏈鋸削切構形的「快速刀法」為其特色。人物刻痕加劇強化了一種不斷重複筆直式的表現力道,並且利用了寮國香杉的木質特性,加入掰開、撕扯的操作手法,還原出木材紋理喧囂的本質性張力。這種獨特的表現力,顯示機具速度重複性的工業語彙與木質的自然物性間交互共融、互為表裡的整體指涉。
《人間系列》中的三姑六婆作品取材以鄉土民情的農村場景,人物表現出原初、質樸與寫意的調性,象徵著人類最自然本真的語境。相比之下,在〈人間系列—市民〉這批無上彩的原木本色的群雕像上,則模擬了都市裡的人群狀態。作品尺度約等身高,人物刻畫大多展現其正面的意圖。它們一一豎立於大地之上,指出一種垂直式不斷向上發展的空間。其眾多的數量,又有一種集體平行式的擴延場域。它們暗示了現代化進程中,城市化高樓大廈林立的生活場景。這些人物的形象表徵,也投射出都會文明中聚集與疏離的容顏狀態。朱銘曾表示:「雕塑不僅僅是形體的創作,更是對生命的體悟和表達。」
《市民128-朱銘木雕特展》探尋藝術家如何通過創作表現現代生活中的群體動向與個體生命,並思考人與空間依存的關係。透過朱銘的理念以及此次展呈所營造的場域特質,期望讓作品、空間和觀眾之間建立一種互動的連結性。引領觀眾遊走於作品特殊場域之中,融入到作品所構築的情境,並近距離的感受作品所傳達的思想與情感。朱銘提供一種認知現實世界的結構,一種入世近景以人為本位的淬鍊形式,再現人類身處於都會文明進程中卻映照於芸芸眾生縮影的景象,作品所傳達的深層意涵是對現代文明與自然人化交互共生的展現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