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神話中的超自然領域或空間感知上的異鄉,「他方」都與遙想世界相關。而我們所在的當下此地,莫不來自層疊累積的過往,似熟悉又陌生的歷史、說清晰也模糊的記憶,甚或是將至而不(能)及的未來,亦可謂是一處揉合現時想像的「他方」。「此地」與「他方」看似截然不同,但卻並非完全對立無關,而常像是兩面相互映照的鏡子,甚至交纏糾葛、矛盾衝突,隨而相互定義、彼此鍛造。
本展以「此地‐他方」為題,呈現臺灣當代藝術家們於其間的游移探索,關注其間的交相作用中屢屢變動、常經改寫並重新詮釋的今昔記憶與未來歷史,特別是其不斷被所在的「此地」和「他方」之間的關係所形塑而演變的複數性和動態本質。八位參展的藝術家運用鋼鐵、石雕、織線、布料、現成物或拾得物裝置等等各自偏好的媒介材料或場景佈署,構成八種獨到的「時空轉渡之術」,讓人得以於立足的現時此地,具體碰觸到那個既真實又虛構的彼時他方。
展出的作品植基於藝術家自身感知或個人記憶,也為集體歷史、社會或時代,留下印記、做出回應,涵蓋現代化的想望或廢墟、科技發展的歷史未來、以及全球化與地方文化傳統等三面向。展覽中獨特的個人和家族敘事、創造性地發掘的歷史襲產和文化記憶,不斷摸索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間的不明或未知關係,將當下與深層的時間性聯繫了起來,促使觀者在凝視現在並窺見過往之同時,也潛入了未來想像。
展出作品的場館,在柏林貝塔寧藝術園區,始建於十九世紀中期,歷經整建、幾翻波折而輾轉化身為國際交流與藝術展演空間。本展特意藉當代雕塑裝置的物質敘事和場景調度,遠渡「他方」的想像與記憶,來對話這個場域及其城市的歷史與人文。
另外,本展進而也試圖以特定地區的時空記憶、殊異的歷史文化建構的「他方」,作為促進共感和理解時代複雜問題的方法。展覽中跨時空轉渡的現代歷史碎片乃至廢墟景觀、烏托邦的想望或幻滅、全球在地性的挑戰等等脈絡有別卻又普遍共有的問題,既召喚非同一性的重新體認,也激發深層而根本的同一性本質的再度感知。
因此,「此地‐他方」展,不僅回應已故奈及利亞策展人恩威佐(Okwui Enwezor)提議的 「歷史性地思考當下」(Thinking Historically in the Present),更是「跨時空」地思考當下的嘗試與邀請。展覽在歐陸當代藝術重鎮之一的柏林市中心,增添了一個獨特的接觸區,拉近甚或接合意義多重的「他方」與「此地」之間的距離,也對照思索彼此的差異與相互的關係。
劉柏村的鋼鐵雕塑,關注天地演化與現代文明進展,交織著宇宙歷史概念的宏大敘事和個體微渺存在的思索叩問。轉化健美力士的身形,也揉合佛教的「金剛不壞之身」、神話或科幻想像中所向無敵之軀的概念而來的「金剛」,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系列。〈金剛登天〉中,以疊羅漢的方式極力「登天」的無數小金剛,既隱喻自我超越的意欲、崇高的精神性的追求,又同時引發人類與世界關係、存在景況與文明烏托邦的反思。
向來擅長挪用、拆解與重構傳統歷史文化符碼的張乃文,在〈頓首〉中提出了他對當下世態的深刻洞察與對未來發展的省思。本應遍照光明的大日如來佛(Vaironca),卻緊閉雙眼、打起瞌睡。純淨雪白的石雕佛像,以跏趺坐於現代生活中常見的鮮紅油桶上,對比鮮明地讓「凡常人性和現代世俗社會」與「崇高神性和他方理想世界」,產生連結、對話或說碰撞,嘲諷今日世界的精神失落也質疑其可能的未來。
〈BM2號石〉為藝術家涂維政將當代科技文明擬真地假造為歷史遺址或考古文物的「卜湳文明遺跡」系列之一。在此人造石浮雕中,藝術家將畫像石、石碑、石刻等不同古文明形制的意象,與資訊產物―電腦、電腦符號、通訊器材、三C科技物品結合,以擬造文明的方式製作具有歷史感的「擬古物」,藉此建構新聖像及新的神話系統,隱喻資訊科技成為當代新的神話與宗教。此「歷史之物」也因而成了連結過去、當下與未來的超時空之門。
當代都市中模組化的石版建材,見證了資本社會的快速建設與發展。藝術家吳孟璋的作品,以少量的人為介入來保存此材料本身的語言。切鑿崩落的斷面痕跡,與精細打磨的光滑平面形成鮮明對比。有如建築斷片、像是文明遺構的殘跡,隱含了現代化之下人工與自然間的張力。林育正則嘗試更直接地撼動對於現代化發展與文明秩序的既定印象。他作品中種種現代都會碎片的挖掘與組裝、建構工程中常見的鷹架,結合了他多年的城市漫遊與路上觀察,猶如「現代考古」或說「考現」一般,今昔融合更內外翻轉地,翻出了現代城市駁雜粗糙的赤裸內裡與根本質地。
劉千瑋和林書楷,皆以家族舊宅「過往之物」的轉渡,創造召喚多向度記憶的現場。劉千瑋收集了至少經歷四代變遷而頹廢拆解的老屋部件,逐一分類、移地組構、重新詮釋,促使這些記憶材料產生意義上的斷裂與演化,既指向個人與家族的過往,也涉及現代化過程中的鄉村縮影、地方的集體歷史。林書楷的〈陽台城市文明〉系列,同樣源出家族舊宅被拆毀時,他對現代城市發展的虛幻與變動無常的感知與反思。他以滿載情感的物質碎片—家族產業的傳統鑄造模具,建構出一個具備城市印象的烏托邦世界。藉此,讓現代化發展與傳統工業、與知識傳承、與家族記憶形成有機辯證又交相融合,也讓虛構與真實、記憶與當下得以交錯與穿越。
投入研究傳統紡織技術、材料和紋樣,頻繁旅行、經常於各地駐村創作的康雅筑,以收集的布料物件、特別是經緯線材的編織,編結出個人的生命行旅、記憶軌跡,也牽引出不同的文化、歷史和故事。她以旅程的開展,作為踏查、溯源和連結的行動,挖掘地方、探究脈絡、見證在地物質文化,同時,也激發關注身份、性別或勞動等等全球化移動的複雜問題。她作品中種種的步履‐旅程‐線縷,交織著「此地」與「他方」錯綜的線索與纏繞的多重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