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53x45.5㎝
年代:1988
材質:畫布、油彩
作品筆觸快捷、色彩狂野 、鮮活跳動、黑色線條突出主題,畫風執野感性。
說明
1909年出生於台北淡水。國小畢業後進入「台灣美術自由研究所」﹝後改名台灣美術研究所﹞習畫2年多,後因當時台灣並沒有美術學校可就讀,而出國留學的考慮就變成唯一的選擇。
1930年張萬傳登上了往日本客貨船,赴日報考帝國美術學校,並考上該校,但後來受陳德旺遊說,並沒有進入就讀。
1938年返台後加入台陽美術協會,後退出與陳德旺、洪瑞麟等組成「MOUVE」行動協會,推動台灣造型美術。
在日據時期「繪具材料統治法」實施時,以馬糞紙充當畫布,並開始以魚為主題。
228事件時,擔任中學教師的他,因關心學生街頭鬧事,前往察看,被指為率眾叛亂,張萬傳知道政府要捕捉他,沿著中山北路逃到金山海邊,隱姓埋名了2年,以捕魚維生,直到風聲平靜後才回到士林住所。在靜物畫中他最偏好的題材為魚,他畫中的魚筆觸強勁、色彩濃厚鮮活,彷彿畫出了魚的生命力,有人說張萬傳把魚的「魚腥味」給畫了出來。
作品說明
本件靜物畫以魚為主題。畫家在一個白色的瓷碟上,整齊地放置了兩條大小差不多的魚,但一紅一黑,花紋也不同;魚的後方,是一個大口的陶碗,以及一顆形如檸檬的水果。而桌面是暗褐色,背景幾乎是黑色,帶著一些藍綠的意味。兩尾帶有斑紋的魚,在白瓷以及近乎樸素的物體用色的襯托下,尤顯色澤鮮美
張萬傳在構圖上,特別喜愛將物象稍稍提高,因此白色瓷碟下緣就有較大的桌面空間,反而後方的碗緣幾乎貼近畫幅邊緣。這樣的構圖,讓觀者與物象之間,有一個拉大的距離與空間,是他創作上的一個重要特色作品說明。
本件靜物畫以魚為主題。畫家在一個白色的瓷碟上,整齊地放置了兩條大小差不多的魚,但一紅一黑,花紋也不同;魚的後方,是一個大口的陶碗,以及一顆形如檸檬的水果。而桌面是暗褐色,背景幾乎是黑色,帶著一些藍綠的意味。兩尾帶有斑紋的魚,在白瓷以及近乎樸素的物體用色的襯托下,尤顯色澤鮮美。
張萬傳在構圖上,特別喜愛將物象稍稍提高,因此白色瓷碟下緣就有較大的桌面空間,反而後方的碗緣幾乎貼近畫幅邊緣。這樣的構圖,讓觀者與物象之間,有一個拉大的距離與空間,是他創作上的一個重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