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國畫家,也是普普藝術(Pop Art)的代表人之一。安迪‧沃荷創作一系列的名人絹印肖像,以諷刺、戲謔的手法回應了他對世代的觀察,且作品複製概念瓦解必須透過畫筆繪製的創作思考邏輯。
藝術家簡介
1928年出生在美國賓夕威尼亞州,1952年赴紐約,以設計商業廣告維生,同時也開始創作,以超級市場中的大眾通俗日常用品為對象的畫作,這種方式在當時極為流行。他用油畫顏料、壓克力顏料和絲綢、琺瑯等材料,在畫布上作畫,而題材包括麵包、報紙、菜單、可口可樂、商品紙箱,以及時下個人的畫像等,此種以大眾文化為主題的表現方式陸續發展,從而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到藝術所表現的大眾文化上去,甚至超越了畫布的範圍,透過電影的影像,結合技術重複的再現,與慢動作畫面以達到另類的視覺效果。
1962年舉行首次個展,曾引起轟動。
1960年代後期,他轉入電影製片工作,這種影片的紀錄方式,也用在繪畫表現上。
1970年代,他繼續畫具有公眾影響的人物肖像,和一些政治領導人物及社會新聞所產生的重大事件,以絹印的方式,印在大畫布上,形成了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
運用了十種以上的色彩反覆印刷在畫布上,機械、幾何而帶有些許的冷漠,似乎遠離了作者的情感因素,事實上,如此的呈現卻隱藏著哀悼的情緒。這種大眾文化(Mass Culture)的好萊塢式意義,也呈現出美國普普藝術的畫風與精神內涵。
安迪‧沃荷曾經說過:「如果你想知道我的一切,只需注視我繪畫的外貌,它全部都在那裡。」安迪‧沃荷的作品在美術史上佔有相當的地位,正如他所說的,靜下心來細細的欣賞他的作品,是一種最好的瞭解與對話。
作品說明
安迪‧沃荷一向注意社會的動向,舉凡風格性雜誌、小報專欄、明星八卦、焦點人物皆可成為作品主題;他視廣告影像價值如同藝術史上的作品一般。1970年代末,沃荷將他的作品特色賦予新內涵,他以一連串的大眾偶像,如貓王普利斯萊、瑪麗蓮夢露、伊莉莎白泰勒等人的肖像照片,作影像反轉等視覺效果的處理,呈現相當戲劇性的視覺樣貌。
瑪麗蓮夢露是沃荷的明星系列版畫中最受歡迎的作品。瑪麗蓮夢露有著彷如螢幕女神的形象,在她神秘而悲劇性的死亡之後,一連串揭露瑪麗蓮夢露螢幕下痛苦而深沉的私生活,都具有極大的話題性;沃荷以瑪麗蓮夢露的影像為主題,暗喻當時美國人對名人趨之若鶩的心態,以及聲名易逝的本質。
沃荷將瑪麗蓮夢露肖像以絹印技法印在畫布上,同時將作品尺寸放大(超過實際尺寸),臉孔幾乎塞滿了整個畫面空間,強調了他認為最重要的特徵如眼睛(大而明亮)、嘴唇(豐滿而充滿感官性),鼻子的造型處理則較微被忽略。影像中不特意運用任何高超的版畫製作技巧、不講求影像複製的精準,處理方式較為率直,粗糙的輪廓線及對比強烈的飽和色彩,在物質性的層面上反應工業化、媒體資訊化社會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