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之後,抽象與抽象化藝術盛極一時,而仍然有人堅持在保持傳統的風格中。 在戰爭結束的幾年裡,藝術家們的心理反應卻依然未能平復,尤其是一些年輕的藝術家們,試圖驅散生存的無力感,但仍為失望的聲音所圍繞,在他們的畫布上刻板地運用著冷漠無色的線條,這種無望的情緒正是畢費所表現的存在主義精神。
藝術家簡介
畢費這位1928年在巴黎出生的畫家,1944年進入藝術學校就讀,一開始就如一般的藝術家一樣,不斷的參加沙龍展或是舉行個展,他的個人風格在此漸受注目。
1948年終於獲得了聖普拉希畫廊頒獲藝評獎,對他是某種程度的肯定。他對人物的描寫非常悲觀,而寫實的作風、僵直的線條勾畫著物像的圖形,貧苦而失血的色彩充滿了哀愁,這種悲愴的觀念,形成了他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的新面貌。
二次大戰之後,抽象與抽象化藝術盛極一時,而仍然有人堅持在保持傳統的風格中。在戰爭結束的幾年裡,藝術家們的心理反應卻依然未能平復,尤其是一些年輕的藝術家們,試圖驅散生存的無力感,但仍為失望的聲音所圍繞,在他們的畫布上刻板地運用著冷漠無色的線條,這種無望的情緒正是畢費所表現的存在主義精神。
作品說明
畢費是戰後被視為頹廢派的代表性畫家,也是以具象變形手法飲譽畫壇的法國畫家。作品以銳利、筆直的黑色線條構成為特色,給人一種冷峻,乃至荒涼、傷痕的感受。不論是以風景、人物、宗教、昆蟲為主題,都維持一貫的風格,讓人在冷靜中,一窺戰爭帶給人們的無情傷害與疏離。
這件以小丑為題材的作品,臉部蒼白的小丑,在藍色背景的襯托下,紅髮、紅鼻、紅嘴、紅下巴,給人一種歡笑不出的無奈與尊嚴。有人認為畢費是在一些看似平常的題材中,賦予或開發了別人經常忽略與看不起的意涵,尤其是遭受戰爭摧殘後的人類境況,幾乎是戰後社會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