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眾所皆知的藝術家,在長達70餘年的創作生命中,他以充沛的活力,豐富的創造力,大膽嘗試各種題材,在歷經了各種藝術運動的風潮後,以用心的探索與思考,創造出屬於他自己的結構與表現。
說明
畢卡索1881年10月出生於西班牙南部馬拉加,父親是當地藝術學校的美術教師,並且還兼任市立博物館館長;1892年他進入柯洛那美術學校學習素描和裝飾畫,由於他父親任職關係,全家遷居巴塞隆納。1895年,畢卡索進入馬德里聖費南度皇家美術學院,但學院的課程令他無法適應;次年,返回巴塞隆納住家。
在1900年時受到印象畫派的薰陶,如梵谷(Van Gogh)與羅特列克(Henride -Toulouse Lantrec) 等影響,他們激烈的個性反應、不安而神經質及自我擴張、強烈歪曲的諷刺表現,使他步入了所謂的「藍色時期」。(1901年到1904年),他試圖將人生的落伍,以及西班牙的生活情感與孤獨,以單純的藍色調畫出了貧困而潦倒的老人、乞丐與藝人。
1903年他畫出他第一件代表性傑作〈亞維農的姑娘〉。
1903年,他定居巴黎,開始以粉紅色為主調的繪畫,此時稱為「粉紅色時期」,直到1906年止,期間大多描寫馬戲團人物,以造形取代對社會的關心。
畢卡索對於非洲的雕刻很感興趣,受到那種單純的造形和尖銳對比的感動,而發展出受此影響之後的新風格作品;在1907年,他發展出立體畫派,色彩以灰、茶、黑、白等中性色調為主,象徵謙恭、禁慾、灰色,將光線所輝映的色彩以面的方式重複處理,並且試圖在平面中完整呈現構成對象物立體感的所有面向,甚至為了忠實於描寫的對象,更將紙片、火柴盒、報紙、木片等材料拼貼上去,不但放棄了遠近透視,也放棄了時間的限制,是超乎於圖像之外的藝術表現與思想空間。
1920年代,他更綜合了立體主義探索的成果,加上超現實思潮的影響,轉向新古典主義風格,提倡典雅崇高的題材,著重單純與理性,輕視情感,也強調素描與外形的嚴謹,追求構圖的均衡與完整。畢卡索擅於描繪和平、快樂的心象,而他悲情的表現,卻又極感動人。他是個努力又多產的藝術家,旺盛的創作力,創作出無數的作品。這位永不疲憊的工作者,是畫家、是雕塑家、是陶藝家,也是版畫家。
畢卡索於1973年在穆讓(Mongins)去世了,他的聖名留傳千古。
作品說明
1970年創作的凹版蝕刻,版數26/50。我們發現,畢卡索畫中的人物經常被那些纏繞的線絆住,刻意纏繞的粗線條使得畫面被拉緊,流動的線條和順暢的移動朝橫向發展,並且由於生動而戲劇化的人物,更加強化線條的種種感覺。其中封閉的氣氛、被禁錮的感覺,不單是線條描繪的處理方式,也來自其中人物的特殊造形它們的肢體動作誇張,同時體態比例關係超乎尋常;作品以凹版蝕刻處理更特顯出線條的力量與紙白空間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