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被稱為英國雕塑藝術的復興者,也是世界級的雕塑巨匠,他一生的努力,留下了無數的美好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見到他內斂而充滿生命擴張力量的雕塑作品,永遠帶給人們無限的美感與展望。
說明
1898年出生於一個礦工家庭,1919年至1925年曾先後進入里茲(Leeds)和倫敦皇家美術學院;離開學校之後,去了一趟義大利。
1926年回美術學校任教。
1930年代,他接觸到以倫敦為基地的超現實主義和構成派的大師們,這對他的風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他1943年的作品中,發現他將超現實主義者的自由想像空間和自己對強烈人道主義與內心感受相結合,將寫實形體做出空間凹陷與透空的巧妙處理,此種表現方式,建立了他在雕塑藝術創作的風格。
他早期的作品受到非洲和前哥倫布時期的美洲美術影響頗深,他喜歡四處旅行,尋找天與地的私人關係。除此之外,他也受到布朗庫西、畢卡索、莫迪里亞尼以及超現實主義的非具象表現形式的影響,邁向幾何抽象的造形形式;而人體造形的演變,一直是他追求的重點。在他的表現形式裡,他採取兩種基本技法:一是在實體中挖出空間,以顯示內在形體的擴散與空間的存在感,另一則是匯聚不同的形體,組合成一件分割組合的完整作品。
1939年戰爭爆發,長時間地躲在防空洞裡,藉著這個時刻,他畫了許多的驚慌的人們和礦工素描。在不斷的創作與歷練中,在超過半世紀的時光裡,亨利摩爾成功的將人類的生活經驗以藝術形式傳達出來;他側重人體造形,顯示出對人的情感與深刻的人性觀念;而他創造的過程中,內含著一種演化與提煉,這種「原形藝術」的觀念,這種超自然與無機物的超越,將所有的生命置於有機的形體與生命中。
作品說明
亨利˙摩爾者在其發表的雕塑美學,認為最美的人體造型就是斜臥的狀態,而此態勢的人體就如風景,而人的頭部、胸部與膝蓋就像隆起的山丘。此外,他更引用海邊被侵蝕穿洞的浮石之自然穿透的形式,來強化造型量塊的空間感與氣的流動性,使之有若大自然的景觀。此作,作者首先將斜臥的人體抽取部分,簡化造型使其仍可被辨識,再加以表面肌理的研磨,使其顯得渾圓飽滿有力。從各不同的角度觀看,流暢的輪廓線,飽滿的量塊,鑿穿的橢圓形圓洞,挖凹的半圓弧型,交互穿織,有若連綿不絕的山丘。但就在圓洞之間的渾圓量塊,那削去塊面造成的懸空感,使人臆想到背部離地斜臥的人體。